(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北京7日電)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大教授張維迎日前撰文再批中國民族主義。他指出,怨恨情結造成「主權大於人權,權力優先於權利」的思維,衍生出「未富先嬌(驕),稍強即狂」的問題。張維迎並認為,怨恨程度是國家發達水準和民族成熟程度的一個反向度量。「中國人的怨恨情結消退之日,或許才是中國的真正崛起之時」。中國人文經濟學會微信公眾號今天刊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張維迎2日撰寫的文章,其中羅列「怨恨情結」對中國民族概念的一系列影響。張維迎指出,中國人對西方世界一直有一種怨恨情結,即「羡慕、嫉妒、恨」交織的情緒。理解這點,對理解當今中美關係非常重要。他表示,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人逐漸把效忠對象由朝廷和皇帝,轉向民族和國家,但這個轉變「沒有徹底完成」。張維迎認為,民族自尊心和怨恨情結使得大部分中國菁英對西方價值觀有本能排斥,不可能全盤照收。所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至今仍然是中國變革的主導思想,對西方只「模仿技術,但拒絕模仿制度」。他表示,許多人把資本主義、自由、民主視為等同西方世界,認為「承認這些東西,就等於承認西方各方面都優於中國,讓中國人太沒有尊嚴」。這也促使中國在國際關係中「只講利害不講是非,有時甚至連利害也不講,只講好惡」。張維迎指出,對西方的怨恨情結更使得中國人心中總是憋著一口氣,一有機會就想出人頭地,所以很容易從「自卑走向傲慢」,國家稍富強了一點,就表現出一種「暴發戶」心態,「未富先嬌,稍強即狂」。他也提到,為了國家「圖強」和「救亡」,中國民族主義強調「主權大於人權,權力優先於權利」。在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的名義下,對個人權利的任何侵害都具正當性。所以「國家等同於政府,政府等同政府官員,官員權力總是優先於個人的權利」,法治也因此難以形成。張維迎表示,鴉片戰爭過去已經快180年。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國際地位也大大提高。但中國人對西方的怨恨情結似乎沒有因此減少,移民海外的中國人的怨恨情結似乎更甚。(編輯:邱國強)1070807關鍵字標籤:...
防水條、壓克力、電腦排線、夾治具設計、冷氣空調、喜帖、封口膜、Juki TL-2010Q、視訊百家樂
公司簡介 │ 認識肥料 │ 產品項目 │ 堆肥 │ 園藝 │ 聯絡我們 │ 最新消息 │ 網站導覽 | 回首頁 奇寶網路SEO服務 版權所有 © All Rights Reserved